马增军,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长为乐鱼官方(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猪病岗位专家和河北省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委员会专家。2014年,马老师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这些学术和荣誉称号,来自于马增军老师22年来一点一滴的成绩累积和对人生理想始终如一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份”
见到马增军老师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平和,同时透着一种自信与坚定。说到他取得的成绩,马老师说:“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学院里的老师和我一样都在做,有的比我要好。”谈到教师的职业,马老师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份,重要的是要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个本份”。
多年来,马增军老师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主讲《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及《微生物学专题》等多门课程,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干好工作需要用心”。为做好教学,马老师用心研究实验课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写了《动物微生物》等教材,在实验课中实行实验教学当堂考查,逐一“过筛子”的考评方法,务使每个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能够及时掌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老师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培养”。这是马老师对教师工作内涵的理解。谈到马老师教学的特点,学生们是如此评价的:“马老师讲课中交给学生做的东西比较多。”当记者问到马老师交给学生的课业任务难不难时,学生认为:“马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觉得要求挺高,但还能完成”。也正是这种因材施教,需要跳着才能够着的施教方法和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几年来,马增军老师在学生评教中一直居全院前列;年终考核多次为优秀,教学质量评价多次为优秀。曾获第六届全国课件比赛优秀奖、首届学校课件比赛二等奖。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学生党支部发挥着独到的作用。马增军老师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培养学生党员宗旨意识、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做了一次很好的实践。马老师要求学生:“做我们能做的事,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马老师倡导组织了以大学生党员为主体的服务三农组织—“七月之光大学生党员支农协会”。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养殖一线,带领学生广泛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这项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兴趣,增强能力;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七月之光大学生党员支农协会”的创办带来了良好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效益。按马老师所讲:“这是一举三得好事,既践行了宗旨、培养了能力又开拓了就业”。协会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历届协会成员均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早早被预定。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了北京华都集团总经理王冠兴、河北省家禽生产岗位专家刘华格等优秀人才。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马老师深谙如何做“人师”的道理。马老师讲:“对于学生包括年轻老师,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等都应该给他们讲一讲,有可能一句话会影响他们一生”。 马老师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与学生以及一些年轻老师进行思想交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帮助他们解决
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能够服务于社会,科研才有根”
马老师认为,要做一名好的高校专业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要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他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高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做好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服务于社会,科研才有根”。
多年来,马老师坚持深入社会,深入养殖户,深入农民家中,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养殖户和农户的实际需要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地区乃至我国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006年的秋天,我国从南到北流行一种猪病,由于一时确定不了病因,人们就叫它“高热病”,这种病给养猪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为了弄清病因,马老师走猪场,检验病例,带着学生每天解剖几头、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病死猪,并借助南京农大等国内权威机构和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平台合作研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研究结果,有些成果在国内属于首次发现。目前,这些成果被广泛地应用到养猪实践中,为老百姓解决了技术难题。相关成果的研究报告也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并被SCI收录。从此也奠定了马增军老师在国内猪病研究领域的地位,2013年他被遴选为河北省猪病岗位专家,得到了15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马老师说:“搞科研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需要百分之百的真心投入。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科研问题,会使你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程度——尽管因为得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令人沮丧,但是我从不气馁、从不退缩,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也非常享受突破难题后的那种柳暗花明带来的惊喜。”
就是这样,马增军老师长期潜心于动物病原致病机理及疫病防控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主研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等项目1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山区创业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奖励5项。撰写著作8部,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1部。在《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
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生产实践,同时作用于生产实践。他针对猪场广泛流行的猪链球菌病,采用猪场地分离的病原菌研制出特效预防剂,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使得他指导的抚宁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猪仔成活率从以前的90%左右提高到98%以上。
作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猪病岗位专家、河北省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专家技术服务团”专家、昌黎县人民政府“畜牧科技顾问”及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专家组成员,马增军老师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出谋划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河北省畜牧兽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110优秀专家”、畜牧兽医“科学教育英才”称号以及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百姓信赖的“助农教授”
从教22年来,马增军老师在倾心于教学,潜心于科研的同时还热心于社会服务工作,获得了众多养殖户的信赖和尊重。但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马增军老师多年不懈的辛勤付出和默默的奉献。
约见马老师时,马老师正在与其他老师谈工作,等了大约十几分钟后见面时,马老师不停地表示歉意,“每天太忙了,不少工作都等着做”。马老师给记者拿出了一张单子,上面列的是当天排满的9件事。马老师说:“每天都是这样,要做的事都要列出计划清单,还不包括临时突发的事情”。说话间,马老师连续接到两个咨询电话,马老师都给予了认真的回复。就在午饭时,又接到了一家农户的约见电话,马老师热情的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当时是中午1点10分,是多数人午睡的时间。马老师说:“这很常见。”
多年来,马增军老师坚持义务为农民诊疗畜禽疾病,接受业务咨询。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的概念,常常仅仅吃了一半儿饭,便去实验室剖检化验,一次次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帮助农民挽回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迄今为止,他为农民养殖户诊疗畜禽疾病的病历记录本已经分门别类地放了几大摞。常年的热心奉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马教授”在养殖户那里成为品牌,除了秦皇岛、唐山周边地区以外,包括邢台、石家庄、沧州、辽宁绥中、葫芦岛等地农民慕名前来,一进学校便找“马教授”。
当问起马老师,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时,马老师说:“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的,我的科研第一手资料来源于农业、来源于农村、来源于农民、来源于实践。我知道,农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农民。”
据马老师介绍,他从小就对新农村有很大的期待,期望农村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而不是垃圾柴禾随处堆、畜禽粪便随处见的脏乱景象。
马老师先后两次参加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工作。第一次驻村是2004年在昌黎县小周庄,时间为两个多月。马老师帮助村民创办了农民科技学校、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第二次驻村是2012年在卢龙县的桃林口村,时间是一年。当时马老师上有年迈体弱且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下有年仅3岁的孩子,他们真的需要他的照顾;自己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也不得不因此推迟一年;更为纠结的是自己正在从事的科研工作也只好委托给别人。驻村时,马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给养殖农户培训科学饲养知识,帮助他们改变不科学的养殖观念,引进优良种猪等。有时,为了及时了解猪的生长状况,跳进猪圈,踩着猪粪,仔细观察,老百姓都瞠目结舌:马教授不嫌脏吗?其实这对马老师来说是太平常的事了。对村民无私的帮助,赢得了帮扶村村民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马老师说:“两次驻村交了好多农民朋友。”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学术水平、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正是马老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助农富农的道路上不懈追求,22年一路前行,才点滴汇聚成了累累硕果。 (
撰稿:孙艳敏、李学峰、赵建平)